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图说系列-〉地图上的长城
 
 
 

地图上的长城
文/唐晓峰 (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5期)

  我们中国人看自己国家的地图,看到北方蜿蜒的长城的“小像”已经是习以为常了。不过细想一下,长城既不是自然的地貌形成,也不是人类的聚落、交通线,在地图上画它,确实有点特别。比如手头的一本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早年的编篡的《中国分省新图》(亚东图书馆1936年 的地图集),前面的一幅《政治区域图》上就画有长城,可我们知道长城不是政区标志;下一幅《地形总图》上也有长城,而长城不是地形;在随后的《交通总图》《重要矿产分布图》也都表示了长城。这种无论什么图上都标长城的做法,今天更是屡见不鲜。看来,长城已成为中国“底图”上的一样东西,无论是来人文政治地图,还是画环境资源地图,都要习惯地标上这样一个“基本”的东西。
  中国人画长城的“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的?确检一下古代的地图。我们发现宋代的一幅《华夷图》上己经有了长城。《华夷图》是刻在一块石版上(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石版的另一面还刻有一幅《禹迹图》。两幅图为同一年(1136年)所刻,《禹迹图》先刻在石版正面、《华夷图》晚刻三个月,在背面,奇怪的是,所刻的《华夷图》是倒刻,即头朝下的,研究者据此认为这块图石不是供人观览的图碑,而是供印刷用的图石。《禹迹图》与《华夷图》虽然大体上是同对刻上石版的,但面貌很不一样,河流、海岸的画法大为不同,可能有不同的来源,《禹迹图》上面没有长城,《华夷图》上则不但华北有长城,西部的居延也有长城(这是汉长城的一段)。符号取城堆上的垛口状,一看就明白,这幅宋代(华夷图)是现在所见最早的标有长城的全国地图之一。有学者推测,《华夷图》很可能是根据唐朝贾耽的《海内华夷图》绘制的。但贾耽的《海内华夷图》早已失传,上面有没有长城,已无法确知。
  在今日尚存的其它宋代全国地图上,大多也画长城,如保存到今天的(历代地理指掌图)是一部包含40多幅地图的地图集,几乎张张地图画有长城,看来地图上画长城的做法至少在宋代就已经定型了。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并不是一个修建长城或利用长城进行防御的朝代,但宋人的地图上却普遍出现长城,这说明什么?长城是一样人类历史遗迹,它绵延甚远,跨越巨大空间,地理表现直观而强烈,绘制地图的人几乎无法回避它,这可能是地图上出现长城的基本原因。宋人词中说:“三朝幸望人倾祷,寿与长城俱老。”(吴则礼《缝都春》)对前朝留下的老长城,宋人时有感慨。但宋人词中又说 "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黄中辅《念奴娇》。宋人面对老长城,又不仅仅是怀古、北方"胡马"(女真人)威胁尤在,两宫(徽、钦二宗)幽陷未安、宋人希望长城"活"起来,以浓胡马而雪破国之恨。想象宋人在观看地图上的长城时,心情一定是不平衡的,据说南宋选德殿御座后金漆大屏的背上也有一幅《华夷图》,这幅《华夷图》上如果也绘有长城。则其意义之大就更加可观了。
  我们不知道契丹,女真人看到长城时的心情。传世的全朝《陕西五路之图》中有长城,后来元、明、清各朝的地图都有画长城者,渐成一种不易的传统。长城的军事地理作用在中国历史中时兴时灭,有些王朝设有修筑也没有使用过长城,但有关长城的认知、议论、借助长城而抒发的北方边塞情感,如同长城的遗迹一样,从没有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头,
  长城是中国北方地理的一个重要象征,在地图上画长城,中国人从不认为是多余,从地图的技术角度说,长城的走向比山脉清晰,比河流稳定,是难得的地理坐标。清康熙皇帝推进实测地图的编制,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而其首次实验性测量就是邀法国人白晋从京师北部的长城地带开始的。如今,将长城列入中国地图的"底图",其文化地理震意是最重要的。历史常常把各种人类的创造物,在它们的使用功能丧失之后,转入文化的范围,在没有战争的和平时代,人们发现长城蜿蜒的身躯与起伏的山脉结合得如此完美,这样一个穷极视野尚不能尽收的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地图上不表现是一个缺点。长城现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遗产,美国人编制的中国地图,也要画上长城的"小像",长城在地图上有着稳固的版图,正说明长城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永恒的地位。
[ 回到专题首页 ]         [ 下一页 李孝聪:近30年越洋“寻宝”,只为长城古地图 ]

地图上的长城
  本专题目前已收集各类古地图30余幅,希望能为有助于大家更进一步了解长城,并为长城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多思路与线索。
  如果您有更多的资料并愿意提供给大家了解,请与我们联系。如果您对本专题的内容有指正或建议,请到此处发表。
  责任编辑:火箭人

· 长城古地图数据库
· 长城地图
· 长城专题
· 长城书籍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2001,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