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镇长城
明成化年间,在宁夏河东设置长城防御力量,基本上全集中于黄河东岸横城至花马池一线。到弘治年间及以后,蒙古族各部仍多次由横城至花马池一线毁长城而入,直掠固原和甘肃东部。为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自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三边总制王琼奏筑固原镇徐斌水至花儿岔六百余里长城,至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总制刘天和筑徐斌水至鸣沙州一百二十五里长城。在三十五年间,明王朝在固原地区设置了第二道长城防御线。前线失守,第二道防御线即起到阻敌前进的作用。
固原镇长城,因该地土质松散,粘性小,加之作为第二防线,修筑质量也多较差,所以至今所能寻到遗址的地方已很少了。整个固原镇长城,至今遗址保存最好的,只有同心县下马关乡境内的三十多华里夯土墙。关于下马关这段长城的修筑,《固原州志》有明确地记载:总制王琼于嘉靖初,“置下马关,修边墙一百八十余里”。王宪,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任总制时,“奏设下马关参将,增筑墩塘一十四座”。1
下马关长城,西起下马关城,东止老爷山顶。沿夯土长城,由西向东依次筑有一步墩至六步墩。这六座墩台,高多在十米以上,台基约十二米见方。另外每座墩台皆筑有坞墙。一至四墩,坞墙皆约三十米见方,五、六两墩坞墙的六十米见方。
这三十多华里夯土城墙,圮坍较为严重,存高仅三至五米。由一步墩至五步墩,城墙虽豁口接连不断,但总体连为一线;五步墩至六步墩间城墙几乎已毁平。
下马关城,据《平远县志》载:“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筑,外砖内土,周五里六分,高厚均三丈五尺。”因关城西墙被洪水冲毁,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筑西城墙时,将位置内移,使下马关城缩为周四里五分。2
今下马关城已废弃。关城开有南北二门,南门及瓮城的砖砌券拱城门洞尚存。瓮城门东开,门额之上嵌有石匾,今仅有半块残存,刻有“橐钥”二字,并署有“万历九年十二月”等字。据载此匾应为“橐钥全秦”四字。南门门额之上,亦嵌有一石匾,刻有“重门设险”四大字,匾头题“万历十年二月吉旦”匾尾署“固原兵备右参将解学礼上。”
下马关城虽遭到严重破坏,里外砖石几乎全被拆毁,但其夯土城墙多较好,存高八至十米左右。
另外,由下马关城向北,每隔五华里,便建有一座夯土墩台。这路墩台经韦州城、惠安堡等地,同横城至花马池的长城线相连,前方有警,后方即知。这路夯土墩台多保存较好,墩间无墙,墩周建有坞墙,很多坞墙已圮坍不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固原州志·官师志》,清宣统元年铅印本,卷2,第52页。
2.《平远县志·城池》,清光绪五年刻本,卷3,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