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长城小站
欢迎访问长城小站!!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专题-〉《明长城考实》·点校版
明长城考实
华夏子·著 长城小站·校考
  << 上页 目录 下页 >>  

 

  偏关县辖长城

  偏关县,地处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关河下游河谷之中。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古人有诗赞誉其为:“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
  偏关县明朝时无行政建制。据《明史·地理志》载:“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二月置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属河曲县辖。与宁武、雁门为三关。”1河曲县,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十一月复置,为太原府所领二十县之一。
  长城由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口子上村分为三道:西路于野羊洼,中路于柏羊岭西侧交于主体长城。东路为主体长城,在偏关县柏羊岭东一里的山上,分为向南、向西两路。向南经史家圪台、边墙上村、老营堡、辛庄子、地椒峁,过海拔一千八百五十三米的青杨岭山东转为东南方向,再过海拔一千八百一十九米的堡角山,由南场村向南四华里处,经偏关入神池县境。这段长城长约八十六华里。
  由清水河县入偏关县交界处老营堡段,史家圪台往北,多为黄土夯筑,墙体尚存。史家圪台往南,墙体变为片石包砌,虽有残圮,但墙体连贯。由边墙至老营堡段,仅存十分坚固的夯土,多高在七米以上。从一些地段残存的砌石看,这里墙体是包石的。长城由老营北分为东、西两条,分别止于老营堡的西北角和东北角上。
  老营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正统末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增修,周四里有奇。”2
  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八十华里,关河北岸,建筑规模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老营堡周围群山环抱,中间地势平坦,其东、北两面紧靠长城,关河又绕城南西下。从战略位置来看,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老营堡城原为砖砌,今砖多已拆走,只存夯土。从高大的夯土墙尚可看出城堡原来的规模。老营堡有东、西、南三门,各门皆存门额石匾两块。东门瓮城内门额石匾已风化字不可辨,瓮城外门额石匾字迹清楚,阴刻揩书“老营城”,并署有“万历六年”等字。西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晋北锁钥”四字。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威望关河”四字,两匾皆署“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内门额石匾,阴刻楷书“南控雁宁”四字,署“万历八年”;外门额石匾阴刻楷书“保障”二字,署“隆庆五年”。老营堡外长城上,原有老营东关河隘口。此关口外筑券拱砖洞三座,上置有关楼,为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重修,此关口今已毁。
  过老营堡至南梁城墙已毁平。过南梁一华里后,始见黄土夯筑的城墙,经辛庄子至地椒峁,虽有圮坍,但基本较好。在这段长城上已找不见昔日包石的痕迹。地椒峁村北,有一座早已废弃的黄土夯筑的小城堡。长城由地椒峁至大庄窝段,黄土夯筑城墙坚固高大,今存高均在八米以上,靠近大庄窝的城墙次之,存高在六米以上。
  长城出大庄窝向东,然后向东南,经海拔一千八百一十九米堡角山,抵南场村南四华里,至偏关县与神池县交界。这段长城存黄土筑墙,高约在六至八米,封顶式结构,原无雉堞,也没设敌楼防守。
  长城由清水河县与偏关县交界处,向西过柏羊岭山、水泉堡、滑石堡,抵黄河岸的老牛湾堡。长约一百一十三华里。
  这道出柏羊岭西行残存的夯土城墙,行约一华里,在城墙里侧,有座废弃的城堡,贴长城而筑,为柏羊岭堡。由清水河县而来的三道长城的中路于柏羊堡西交于主体长城,当地老乡称其为差修边。过柏杨岭堡有五座墩台,其中一座砖砌敌楼,当地称“九窑十八洞楼”。
  大回廊结构,东、西、北三面墙上各有四个箭窗,南墙原有门居两箭窗中。今此楼被拆得破烂不堪,原有石碑不知去向。九窑十八洞楼附近可断续地找到片石包砌城墙的残迹。由九窑十八洞楼向西过两座土墩台后又有第二座砖砌敌楼,只残存青砖基座。由此向西至小元峁村基本上每隔三至四个土筑墩台,便有一座砖砌敌楼,都已残存基座。在朱儿洼村东北的长城上,我们遇到几个人赶着毛驴在拆砖楼,立即加以制止。
  由这座敌楼向西至小元峁城墙为条石砌筑,外侧墙尚较好。
  长城过小元峁村向西,有一座砖砌敌楼,南有门,东、西、北三面墙各有四箭窗。现在楼西、南两面墙圮倒。由小元峁至窑洼为条石砌筑墙。这段城墙上砖砌敌楼,连残存的砖基座,尽为近期所拆毁。
  有的挖走埋在地下的条石基础。窑洼村西北角,码放着刚拆下来的青砖。由窑洼到红门口段为砖包城墙。这段长城以及城上的敌楼,全被拆毁,只存内部夯土。
  红门口关,据《山西通志》载,为“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以沟通塞外,建敌台、桥洞一座,外设边墙一道,壕堑、品窑三层。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兵备道赵彦增左、右双翼砖台。”3今红门口关建筑已荡然无存。今偏关经清水河县去呼和浩特市的公路由此经过。红门口关西南有水泉堡,因该地泉水旺盛而得名。
  水泉堡为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建,城堡周长三里。水泉堡城今已毁,只零星存有夯土残墙,包砖和基石早已被拆为民用。
  偏关关城,在水泉堡西南距长城约八十华里。偏关关城,即今山西省偏关县县城,东衔管涔山,西近黄河,北连内蒙,南通雁宁,古为兵家争战、屯兵驻防之地,与宁武、雁门合称“外三关”。因关城东仰西伏如人首之偏,亦称为偏头关。
  五代迄宋在这里设置偏头寨,金沿用此名,元始名偏头关。旧关城在县城西玉皇梁上。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设太原五卫,偏关属镇西卫。据《山西通志》载:“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镇西卫指挥张贤改筑于西原,去旧址里许。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都督李谦展修南面,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都督杜忠增城堞。天顺二年(公元1458年)都指挥袁胜展东面,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都御史李侃展西、南二面,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兵备道王璇复展东南。
  周五里十几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门,上建重楼。”4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年间又多次进行增修,并加以青砖包砌。
  偏关关城,四十年代开始逐年拆毁,至今仅存南门的砖砌券拱门洞,围城仅存城西侧有三十余米砖砌残墙。
  由红门口向西偏北过海拔一千五百一十五米的海子楼山至安根楼段,城墙多只存夯土和四周的散碎砖石。建于城墙内侧的圆形火路墩,墩周均有夯土围墙,保存较好。
  长城由安根楼村转为西南方向,过上黄家梁村又转西偏北方向。
  这段长城多只残存夯土。上黄家梁往西有一段已被铲平,成了车辆通道、长城过下黄家梁至阳湾榆皮窑口,只残存土墙,现在仍有人在墙下挖基石,可见原为石砌包面。这段长城经考察,有三座砖砌敌楼。
  第一座,为大回廊结构,东、西、北三面各有四个箭窗,南面有门居两窗中,西南角已坍塌。今此楼被农民盛柴用。过此楼在一土石混堆的废墟下埋有一石门匾,上阴刻楷书“靖胡墩”。城墙由此墩往下为石砌,坍圮严重,部分残存。榆皮窑口处已无城墙,隘口南制高点有一座保存较好的砖砌敌楼。此楼为大回廊结构,东、西、北三面墙上各开有四个箭窗,南面有门居两箭窗中,顶尚好,只垛口不存。门额上嵌有匾,阴刻楷书“平胡墩”,题头为“万历岁次丁西秋八月吉旦”,“西路管粮同知张鉴”,署“钦差整饬岢岚兵备按察司副使赵彦、钦差分守西路偏关参将部指挥佥事李宗、草菜山守备葛维藩”。
  此楼门匾上的砖雕和门框上的石雕图案保存较好。这段长城南有草垛山堡,据《偏关志》载:为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兵备按察司副使杨纶所建。此堡地势较高,直望三十余里,当时为沿边传烽之首。今堡夯土围墙残存。
  长城过榆皮窑口继续向西偏北,经正泥埝,至滑石涧口,长城只残存夯土墙,墙剥蚀严重,有些地段外侧游沙很多,已成坡伏。滑石涧口,亦称小口子,为明宣德九年(公元1434年)都督李谦所筑,今关口建筑已毁。滑石堡紧临长城南侧。此堡东接水泉,西遥望河套,内屏偏关,外近大漠,堪称偏关的极边要塞。
  滑石堡,宣德九年所建,今只残存夯土城堡。堡南城门楼上现存有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立的《创建滑石堡砖城记》碑一幢,碑体完好,字迹清晰。还存有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的两块城门额匾,分别阴刻楷书为“滑石涧堡”四字和“镇宁”二字。
  长城过滑石堡至水门塔后,基本上是顺一条河的南侧而行,至老牛湾堡,水门塔东为夯土墙,圮残严重。过水门塔,山势变陡,只存河南侧一溜墩台。由内蒙清水河县的大塔至老牛湾堡,始有黄土夯筑的城墙。
  据《山西通志》载:老牛湾堡北至边墙一里。“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总兵王玺筑墙,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兵备卢友竹建堡。”5堡周一百二十丈,高三丈九尺。老牛湾堡东接滑石堡,西临黄河岸,首当西北之冲。今堡城尚残存。因内蒙古境内有一个老牛湾,所以当地都称偏关老牛湾堡为楼疙瘩以示区别。老牛湾堡地势较高,北侧悬崖十分陡峭,易守难攻。堡北今存一砖砌敌楼,楼南有一门,门额上有匾,阴刻楷书“老牛湾墩”四大字,并有题头和署款等小字,只可辨出“万历岁丁丑夏”。
  长城到老牛湾堡,虽抵黄河岸,然并未跨黄河西去,而是顺黄河南下,经万家寨、关河口,至寺沟村南二华里出偏关县,入河曲县平头村界。这段长城长约七十五华里。老牛湾经万家寨至关河口段,仅寺沟村段尚存有夯土长城遗址。这里夯土墙建在高于黄河五十余米的陡岸之上。其它地方除在制高点建有墩台外,基本未筑墙。万家寨在偏关城西北五十华里黄河东岸一孤峰上,其三面环崖一面临河,地势十分险要。《山西通志》载:万家寨县西北四十五里,“巨石崭崖下,临河岸昔人结寨其上”。6
  由关河口至寺沟村段,今尚有夯土城墙残存,较好地方存高约三至五米。由寺沟至董家庄个别地方略可见城墙残址。由董家庄长城转为向西,经梁家碛、赵家口人楼子营,至焦尾城,这段长城完全建在黄河河边的滩地之上,早已被黄河所冲毁。在赵家口和焦尾城等地,黄河河滩地上,尚有零星城墙残址。
  偏关县境内所辖长城长约二百七十四华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明史·地理志》,中华书局1974年版,卷41,第959页。
  2.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华书局1955年版,卷40,第1697页。
  3.《山西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8,第55页。
  4.《山西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8,第55页。
  5.《山西通志·关律考》,清光绪十八年刻本,卷45,第3页。
  6.《山西通志》,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卷13,第26页。

 

  << 上页 目录 下页 >>  

长城小站 © 版权所有 199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