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的老J
 从野人,到长城 

2007-12-20 Thu

暖暖冬日古塔之旅-拏具的演变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拏具的演变

上篇文章只点到了六拏具的皮毛,自己感觉也没有说透,于是本着穷其根源的原则,在网上一翻乱搜,终找到了一些素材。为了进一步解释这六拏具,艰难地整理后发出来吧。

本文根据李翎于2006年6月8日发表的“杂木寺石刻——兼谈佛座拏具的演变”一文整理而得,文中对拏具的演变作了较为系统的说明,我觉得对我们深入了解拏具很有帮助。

据《佛说造像量度经》,六拏具者“一曰伽噌拏。华云大鹏。乃慈悲之相也(鹏鸟与慈悲。梵名相近。故借其音而因以有形。表示无形之义。余皆仿此)二曰布啰拏。华云鲸鱼。保护之相也。三曰那啰拏。华云龙子。救度之相也。四曰婆啰拏。华云童男。福资之相也。五曰舍啰拏。华云兽王。自在之相也。六曰救啰拏。华云象王。善师之相也。是六件之尾语。俱是拏字。故曰六拏具。六拏具又称之六拿具。

即,完整的六拏具包括:大鹏、鲸鱼、龙、童子、兽、象等六类图像。就文献资料描述的拏具来说,《佛说造像量度度经》是晚期的材料,材料中并没有给出拏具的来源,或是早期样式,其所描述的是已成定式的组合。

因此,在六拏具成熟之前,肯定还有更加早期的组合样式,即拏具在佛座上的运用,有一个出现、演变到最后定形的过程。而这些演变即为从一拏具,如何逐渐演变为六拏具,每一个演变阶段的时间段,以及所包含的拏具形式。

本文根据以下的几组不完整的相关材料,来补充补充现在所知的拏具在演化过程中的一些环节。这些所用材料如下:

印度:
1. 印度迦梨石窟,安度罗王朝晚期约3世纪佛说法像
2. 5世纪笈多式佛说法像
国内:
1. 敦煌405窟北壁中央隋代的《弥勒说法》图
2. 西安宝庆寺703~704年石刻《佛说法》残像
3. 敦煌76窟的宋代壁画
4. 西夏黑水城所出绘画(包括唐卡、木刻版画等)

一拏具时期:3世纪是为拏具的起源期

在佛教发源地印度,最早的材料中,发现了约3世纪的遗存样式,即印度迦梨石窟安度罗王朝晚期约3世纪佛说法像。从图像上看,迦梨石窟3世纪的佛座背,在左右肩上方的位置,可见清晰的羯摩像,只此一种动物纹。即为一拏,是拏具发展起源期。

二拏具时期:5至7世纪为二拏具发展期。

根据5世纪笈多佛说法像(现存萨拉纳特考古博物馆),可见相背的狮羊和其上面的羯摩,也就是说至少在公元5世纪,佛座背的动物纹出现了后期六拏中的两拏。

这种两拏的组合,与敦煌405窟隋代壁画上的像式基本吻合,即羯摩和狮羊。证明这种五世纪左右在印度流行的佛座样式,后来传入了中国,出现在6、7世纪中国的佛教供养像中。与之时代相近的则是西安宝庆寺703~704年的石刻残像,可以看到佛像右上有羯摩,之下有立姿的狮羊,通过头光的样式,可以推测上部似乎也没有金翅鸟或其它纹样。也是说,至8世纪初,也只表现有两种兽纹:羯摩和狮羊。

因此,5至7世纪,直至8世纪初,只表现有两种兽纹:羯摩和狮羊,即为二拏具发展时期。

三拏具时期:大约在8世纪起至13世纪

据更多的材料表明,源自印度的这种座背样式,大约在8世纪开始流行起来,主要地区为东北印度的早期波罗样式。纹样有:狮羊、象和上横梁上出现在两边的羯摩。

敦煌76窟的宋代壁画,表现了八塔,八塔样式完全相同,此为第三塔,佛像出现在塔内,在佛的左右,相当于佛座背的两侧,出现了狮羊、童子和象。虽然仍然没有出现金翅鸟,但与前面的材料相比,增加了象纹和童子,推测可能是已成熟样式的简化。

到了10世纪,早在8世纪就出现的有拏具式的座背样式再度流行起来。根据可能创建于西夏初期的杂木寺石刻,这里的佛座拏具也是:兽面、羯摩、狮羊三种,但此时拏具在座背上的狮羊、象和上横梁两边的造型出现了诸多变化,即羯摩换成塔,或变成孔雀。古典样式的象、狮羊、摩羯构成的拏具座式,在10世纪变得十分自由。出现了迦林频迦或孔雀,狮羊下的象也多被省略了。

但总的来说,8世纪起至13世纪,拏具为狮羊、象和上横梁上出现在两边的羯摩,这一阶段为三拏具期。此时,已具备了后期六拏中最基本的动物纹饰。

四拏具时期:13世纪至14世纪初

13世纪至14世纪初,随着藏传佛教的逐渐渗透汉地,也是拏具演变较快的一个时期。

如,对马蹄寺北寺第七窟元代之造像的靠背的分析,认为其具金翅鸟(大鹏)、羯摩(鲸)、兽、象等四拏的样式。

又如,大德十年(1306年)松江府僧录管主八为《碛砂藏》补雕扉画上也是四拏。”

五拏具时期:大约14世纪中叶

14世纪中叶,已演化为五拏具。如至正二年(1342年)创建之居庸关永明寺过街塔基门券雕饰,即金翅鸟、羯摩(鲸)、童子、兽、象等五拏。

六拏具时期:大约15世纪晚期起

至15世纪中晚期,却已出现了六拏具。如,真觉寺中的金刚宝座塔,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但包含的却是金翅鸟、龙女、羯摩(鲸)、瑞兽、狮子、象,而不是《佛说造像量度经》所载的大鹏、鲸鱼、龙、童子、兽、象,这可能是另一种演变形式,说明此时的造型也是出现了诸多变化。

依据以上的分析,总结拏具的发展顺序是:

一拏(羯摩)→二拏(羯摩、狮羊)→三拏(羯摩、狮羊、象)→四拏(金翅鸟、羯摩、狮羊、象)→五拏(金翅鸟、羯摩、童子、兽、象)→六拏(大鹏、鲸鱼、龙、童子、兽、象)

也即:
一拏具时期:3世纪是为拏具的起源期
二拏具时期:5至7世纪为二拏具发展期
三拏具时期:大约在8世纪起至13世纪
四拏具时期:13世纪至14世纪初
五拏具时期:大约在14世纪中叶
六拏具时期:大约15世纪晚期

由此可以得出:

我们在云台券门雕面所见的是为五拏具,即金翅鸟、羯摩(鲸)、童子、兽、象等五拏。而在真觉寺金刚宝座塔寺所见到为六拏具,即金翅鸟、龙女、羯摩(鲸)、瑞兽、狮子、象等六拏具。由于拏具在10世纪后,拏具演变得较为自由,因此虽都为五种或六种饰纹动物,但造型出现了诸多变化。
这便是两处拏具所包括内容的不同之处,也揭示了拏具的演化过程。

同时,这也可以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云台现场找不到六个拏具的缘故了。


野人老J于 2007-12-20 08:45:06 发表在分类:随笔
(48460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