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知识分子:该如何为贫苦的下层民众多做点事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作为印度首富,总资产达59亿美元的阿兹姆·普雷姆吉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不少印度人戏称,只要他掌管的威普罗公司股价稍有风吹草动,印度股市就会掀起惊涛骇浪。对印度人来说,从当年卖食用油起家的小老板,到如今无数商界精英的偶像,这位新经济革命弄潮儿的创业史不仅是昨天的一段传奇,更寄托着明日的希望。
虽贵为首富,普雷姆吉平时生活却相当节俭。在商贾名流云集的鸡尾酒会上,很少能有他的身影。忙里偷闲之际,他更喜欢爬山。经济舱和三星级宾馆从来都是他出差的首选,行李箱里还经常放着洗涤剂和旅行熨斗,以方便自己洗衣服。穿国产衣服,戴国产表更是他的标志之一!无论是他还是公司员工去机场,基本没有专车接送。目前,他惟一的私车是辆1996年产的印美合资福特车,市场价还不足2万美元!》全文
--------------------------------------------------------------------------------
普通印度人
数以十万计的热血青年、社会志愿者奔赴乡村、田野、深山和学校,为底层百姓义务服务,无私奉献,呈现出印度知识分子最光彩照人的一面。但是,在现有的不公平不公正的全球化体制下,如果无法彻底改变既定秩序与规则――不仅仅是国内的,也包括国际的。所以,印度知识分子普遍陷入一种无奈与悲愤之中,他们敏锐地感觉到了第三世界国家包括印度日趋边缘化的窘迫,也眼睁睁地看着绝大部分普通民众的生活日趋贫困化,陷入被剥夺被压迫的困境,在全球化的洪水中苦苦挣扎。在印度,最打动我的就是这些热情而充满良知、正义感的知识分子表现出来的内心充满煎熬般的焦虑、痛苦与困惑,他们脸上的那种义无反顾的彻底的决绝的表情,以及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的的努力。他们深知那可能只是徒劳的无望的反抗与拼搏,但他们不甘不战而降,他们仍然倾注所有的热情与心血投入其中,希望以一己的努力与奋斗减轻底层百姓的贫困与苦难。因此,他们常会有中国知识分子眼里的激进之举。
我联想到所看过的一个关于印度的资料,据里面介绍,麦当劳与肯德鸡进入印度多年,绞尽脑汁,却毫无进展。肯德鸡甚至被迫于去年彻底退出印度市场,麦当劳到目前为止也才开了二十多家分店。而在中国,麦当劳与肯特鸡长驱直入,毫无阻拦,短短几年就席卷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大中城市。同行的王绍光教授感叹说:“与S教授比起来,中国可以说没有一个真正的民族主义者。”确实,在中国,不仅没有S教授这样彻底的民族主义者,民族主义还一度成为某些整天关在书斋里高谈所谓自由的高级知识分子们的围攻对象。》全文
--------------------------------------------------------------------------------
印度知识分子:该如何为贫苦的下层民众多做点事
(袁南生为湖南益阳人,中国驻印度孟买总领事、法学博士、教授)
甘地倡导的义务奉献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印度知识分子
□印度知识界最主要的话题,是如何为日益贫苦的下层民众多做点事
□印度博士教授们有西装革履“洋”的一面,也有脚踏传统凉鞋“土”的一面
□在印度市场上,没有盗版书,也没有盗版软件和光盘
来印度工作后,我同三部分人打交道多,一是政府官员,二是企业界人士,三是知识分子。印度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和对弱者的关注、对学问的执著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固守独立的人格
使我感受最深刻的,当然是我经常接触的一批印度知识分子朋友,他们都有着不见风使舵、不昧良心、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可贵人格。印中友协副主席兼卡纳塔克邦印中友协秘书长巴斯克兰先生,一辈子始终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他因致力于印中友好事业,1962年中印战争后一度被印度政府逮捕,但他毫不动摇,无怨无悔,出狱后几十年来继续致力于中印友好。中印战争已过去了40多年,他从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变成了快70岁的老人。
想一想,他这一生的大半岁月竟然同中印关系紧张的时期联结在一起,在此期间,他遭了多少人的白眼,受了多少人的气!他负责的印中友协卡邦分会,政府没有一分钱拨款,完全靠他自己筹措资金才能运转,然而,他并不气馁。这是何等的不容易!
我从他讲到往事时的神态和语调中,领悟到了他几十年来是怎样执著地独立思考,怎样维护自己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的。
印度最著名的外科大夫之一马昌德博士,中印建交50多年来,不管两国风云多么变幻,不管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的人如何议论他,始终免费为中国驻孟买总领事馆的外交官及其家属看病,即使深更半夜,即使已70多岁了也随叫随到。
曾留学海外的老科米卡先生,当年曾冒极大的风险,为中国驻孟买中资机构提供帮助。当驻孟买一家中贸机构因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不得不紧急关闭,人员紧急回国时,一些重要的资产资料委托老科米卡保管。30年后,当中国总领事馆在孟买复馆时,这些资产资料完璧归赵,分文不少地交回中方。当一些人因老科米卡坚持中印友好而讥讽他是“中国***员”时,他泰然处之。当我向他表示敬意,他幽默地笑着说:给中国朋友帮忙就是“中国***员”,成为中国***员有这么容易吗?
印度知识分子的自尊和自重在多方面可以体现出来。我到印度快两年了,从没见过或听说过哪个印度学者为趋炎附势而滥招高官、“大款”为自己的“博士”、“硕士”弟子,没有哪个印度知识分子为了金钱或其他私利而为不学无术的“大款”或权贵“著书立说”以“评定职称”或树碑立传,没见过哪个印度读书人写《厚黑学》、《怎样拉关系》、《如何取悦你的领导》之类的畅销书,告诉人家如何为了私利而玷污名节、不顾良心,也从未听说有谁为了考上大学事先需拉拉关系,也没有听说哪个读书人剽窃他人的学术成果。顺便说及,在印度市场上,没有盗版书,也没有盗版软件和光盘。
同情和帮助弱者
印度知识分子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精神,其中有两位代表,一位是亚洲第一个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泰戈尔,一位是被誉为“经济学的良心”的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与此同时,还有两位享有世界声誉、具有宗教般献身精神的圣者:圣雄甘地和德兰修女。至于和白求恩大夫齐名的国际主义战士、印度年轻的知识分子柯棣华大夫,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往中国帮助抗战,为中国人民献出自己宝贵生命的事迹,更为中印两国人民所知晓和称道。作为印度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在他们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印度知识分子的献身精神。我在印度工作期间,常常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精神。
来印度后不久,我专门到柯棣华大夫的妹妹家看望了她们。柯的几个妹妹住在孟买,最大的86岁,最小的已74岁了。柯三妹是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官员,和四妹一样终生未婚。柯大妹和柯四妹是医生,作为医生世家,她们本可以生活得更富裕、更舒适,然而,她们一生为病人义务看病,不取报酬,靠遗产和三妹的收入生活。住在一起相依为命的几个姐妹,一生的事业都在行善积德。
虽然如今姐妹都无后,且已风烛残年,家里除了1台旧的小电视,其他一切都与现代化无缘,然而,她们为她们的哥哥60多年前牺牲在中国而自豪,为她们一生为病人和穷人服务而无悔。作为体现印度知识分子终极关怀精神的代表,我从未听说哪个印度人说她们“傻”,相反,她们在社会上赢得了广泛的尊敬。
在印度,知识界最主要的话题,是如何为在全球化冲击下日益贫苦的下层民众多做点事,使他们的日子稍稍好过一些,使他们不那么贫困。
也许是因为印度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的执著和关心,2004年1月在孟买举行了以保卫贫苦大众利益为主题的世界社会论坛,来自130多个国家的7万多人出席了这个大会,荷兰前首相、联合国人权高级专员罗伯逊、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夫人,还有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到会。
会议期间,许多印度知识分子和各国会议代表一起,在孟买街头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许多著名教授、学者走在队伍前头。一时间,反对以强凌弱,保护弱势群体利益成为印度的主流舆论,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在印度,一些知识分子还带头发起不买洋车,不穿洋布,不喝可口可乐的运动,以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印度知识分子一方面在口头上为贫者、弱者呼号呐喊,另一方面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贫者、弱者办实事。
在印度,除电影、马戏外,观看其他演出都是免费的,画展和其他公立博物馆也是免费的,许多艺术家经常深入到农村演出,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为知识分子一部分的艺术家为大众服务,不以赢利为目的的高尚情操。
在印度,科学家经常免费举行科技讲座,科技馆免费开放。至于大学教授们为贫者、弱者服务,这更是一种自觉,一种传统。他们常常组织一些生活相对优裕的城市中产阶级,利用周末去乡下为农民提供技术辅导、教育培训、法律咨询、医疗服务等等,一切是免费的,还得自己带干粮。他们长期如此,可以说乐此不疲,从好些年前一直坚持到现在。我对面的邻居潘特先生是孟买大学教授,他告诉我,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许多高级知识分子带头投入到了全国扫盲运动,深入到农村千家万户,给无数的农民上课。他本人如同苦行僧,累计近10年在农村做调查研究,搞实验,帮助农民脱贫。许多为贫者、弱者服务的知识分子完全是自己心甘情愿,毫无报酬和补贴。很多人在农村一住就是好几年,他们自己动手盖房子、种蔬菜、养鱼和养鸡,过着与现代生活方式完全隔绝的另一种生活,但他们很认真地手把手地教那些来求助的农民。
我常常思索:印度知识分子出于什么样的动力,这样忘我地工作和奉献?印度友人告诉我,这是甘地精神和印度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甘地在印度知识分子中有着偶像般的影响,他的爱国情怀、恻隐之心、自我节制和奉献精神,是所有印度知识分子奉为真理的准则。特别是他倡导的义务奉献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印度知识分子。甘地的榜样发扬光大了印度传统宗教文化,这种文化主张与世无争,独善其身,吃苦修行,突出奉献,这使得印度知识分子大都看轻身外之物,不注重物质享受,一些人甚至一夜之间就决定把终身积攒的财富全部贡献出来,用来造福社会。应该说,这是印度知识分子不讲究享受、注重献身的精神源头之一。
板凳甘坐十年冷
来印度后,同许多知识分子打交道,发现他们的名片上只标明是否是“博士”和“教授”。除了博士和教授,从未见过“博导”等其他专业技术头衔。
印度博士和教授们的形象有西装革履、文质彬彬的“洋”的一面,也有身穿印度民族服装,脚踏传统凉鞋的“土”的一面,且“土”的一面更为常见。这种“土”,并非说他们是不学无术的“乡巴佬”,恰恰相反,印度知识分子许多曾留学海外名牌大学,能说好几种语言,同国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
印度学者具有良好的学术素质,对国际学术标准和交流方式比较熟悉,与印度学者交谈,很容易感觉到他们具有国际学者的风度。他们的一身“土气”,只是表明了他们更注重与平民百姓打成一片,不刻意在外表上与大家有什么不同。
印度知识分子对工作态度的最大特点是扎扎实实,不急功近利,没有浮躁之风,让他研究什么课题,就研究什么课题,不会挑肥拣瘦,只要工作需要,他会不厌其烦、不嫌枯燥,一如继往地研究下去,脑子里几乎没有“跳槽”、“下海”之类的念头...... 》gs525留言
印度的人均收入还只有480美元,其中有3亿人日均收入不足1美元。印度的10亿人口中有三分之一文盲。商业中心孟买的拥挤街道上布满了贫民窟和垃圾堆,随处可见露宿街头的城市新移民。印度的官僚机构效率低下在发展中国家里也是突出的,大多数官僚机构臃肿、腐败、无法正常工作,一桩商业合同纠纷会耗上20年。印度企业外逃资金数额惊人,其中藏在瑞士银行的估计便超过了1000亿美元。
摘自博客中国
转帖于
2004-10-08 14:12:26 发表在分类:
文化 中
(48768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