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难挡路 甘肃用什么保卫长城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 “长城大省”面临认识 经费 技术 协作困难
四难挡路 甘肃用什么保卫长城
导读
12月1日,《长城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此前,记者来到秦、汉、明等5个朝代长城的起点省——甘肃,对其境内长城的历史与现状、破坏与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这个“长城大省”的文物保护部门和专家们,对长城保护终于迎来最佳历史机遇表示出无比的兴奋与期待;同时,也对条例实施后甘肃长城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难题进行了论证分析,提出了诸多建设性意见。
法制网记者 周文馨 《光明日报》记者 陈宗立
“有些地方政府,宁愿花大钱去造‘现代长城’,也不愿拿出小钱来保护真长城。”11月30日,甘肃省文物局局长苏国庆接受记者采访时痛心地说,“以牺牲文物换取暂时的经济利益,在甘肃还很普遍。”
如此现状下,《长城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正式实施,对历经千年沧桑的古老长城,无疑如同“久旱逢甘霖”。
然而,苏国庆等甘肃资深文博专家冷静地看到,《条例》的实施,在为甘肃境内长城带来千载难逢保护机遇的同时,面临的挑战和难题也许更多。
长城功用遭逆转变成院墙羊圈厕所
据文献记载,甘肃境内有战国秦昭王长城、秦始皇长城、汉长城、北凉长城和明长城5个朝代的长城,纵横交错,在陇原大地绵延四千多公里,再加上河西走廊、甘南等地的烽燧线,可以说仅甘肃一省就有“万里长城”之称。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这位在嘉峪关长城脚下工作了二十多年的北大考古专业的高才生,说起长城痛心疾首:甘肃境内珍贵的战国长城原本有600多公里,而现在从墙体到城基全部计算在内也只有300公里了;而2200公里的汉代长城,目前只能看到1000公里;同样,1400公里的明长城也只剩下1000公里;就连原本星罗棋布的烽燧,目前也只剩下了1334座。
甘肃中部的渭源县马家山秦长城,据说是形状较为完整的、但也是破坏最为严重的地区。如果不是记者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在这里竟被如此肆意地践踏着。
在马家山小学,长城城墙被直接建成学校的院墙,城墙上挖出了很多洞,用来储藏杂物。在距学校不远的农田里,简易公路就直接修在长城上,还被栽上了很多树。而当地修建的用于集雨的水窖以及羊圈、猪圈、厕所等,都建在了长城的断壁残垣上。
即使在荒无人烟的野外,长城也并未因为人烟稀少而免遭破坏。放羊人为了避雨,就在长城上直接挖洞,并在洞内生起火堆。因为土壤贫瘠,当地农民“就地取材”,在土夯长城上挖沙取土烧制砖瓦造房子……“长城是先人留下来造福子孙的,无所谓破坏。”村民们的想法很固执。
杨惠福说:“近百年来,长城所遭受的伤害,人为因素远远大于自然因素。”
开发性及保护性破坏后果都很严重
开发性破坏是当前破坏长城的主要形式,具有来势凶猛、破坏力大,有时甚至呈现毁灭性的特点。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这番表示,绝非空穴来风。
武威市黄羊川的汉代长城和明代长城叠加而成的长城段极具研究价值,保存也相对完好。但这段完整的墙体由于当地开挖的一条“春风渠”,被扒开了一个十多米的豁口,旁边还有一条乡村公路穿过。
在古丝绸之路重镇玉门,昔日的烽火台如今早已面貌全非。村民们告诉记者,早些时候,烽火台要比现在好得多,放羊的村民还经常站在台上吼几句秦腔。如今,烽火台附近一些地方已开垦成为耕地,村民嫌烽火台占道,便将其夷为平地。据了解,在玉门境内只剩下48座烽火台,目前已派专人看守。
“经济发展是好事,但不能在‘建设’的美名下,以牺牲历史文脉为代价。”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岳邦湖认为。
2005年,嘉峪关市嘉峪关乡黄草营村农民杨永福曾投资八十多万元,修复了嘉峪关石关峡口左侧的一段明长城。杨永福修长城的目的据说是搞旅游开发,但他投资修建的330米长城却令他血本无归,这个雄心勃勃的农民因修建长城负债累累。当地人把杨永福修长城视为义举。但是,杨永福之举究竟是保护还是破坏长城?有关部门至今也没有一个准确说法。
“甘肃境内的各代长城,基本上都是土夯的,一旦遭到破坏,便彻底消失,永远无法挽救。而不遵循历史原貌的不当修缮,造成的破坏不可小视。”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这位为保护古丝绸之路遗迹呕心沥血十余载的文保专家认为,如果技术保护难以赶上去,一旦有了经费,极有可能造成保护性的破坏,有些地方甚至还会重新夯上一段“现代长城”。
原甘肃省博物馆馆长初世宾,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老长城”。他认为,长城有关的建设工程,必须听取专家意见,抢救已损毁的长城,一定要“修旧如旧”,切忌不顾历史原貌。
有法可依并非高枕无忧四难题待解
“这个《条例》不仅是法律读本,也是业务读本和工作指南。”中国长城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原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文治,对比《条例》
与文物保护法后说,《条例》的出台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甘肃这个被称为“长城博物馆”的穷省,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甘肃省文物局局长苏国庆眼中,《条例》的出台则意味着更多的挑战:“过去无法可依,对长城的抢救性保护一直是对一些‘点’的保护;如今有法可依了,摆在我们面前的工作将是对整个长城全面的保护,担子比以前重很多。”他认为,甘肃境内长城保护亟待破解“四大难题”。
一难难在认识。尽管保护长城的呼声日益高涨,但群众尤其是政府官员的认识是否已经到位?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还未完全理顺,以牺牲文物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二难难在经费。虽然《条例》规定,长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长城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但甘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其境内长城各朝代的都有,且分布范围广,自然条件差,保护需要大量经费。就目前的思想认识水平而言,有些地方政府宁愿花钱去造假长城,也不愿出钱保护真长城。
三难难在技术。目前,文物保护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面临着技术力量队伍严重缺人的难题,掌握先进文保技术的人才屈指可数。就甘肃而言,目前在职的对长城进行过系统研究的仅有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杨惠福1人,刚入门的不足10人。后继乏人,将会直接影响到长城的研究和保护。
最后一难是协作。保护长城是一个系统工程,并非文物部门一家之事,其涉及林业、农业、建筑业、交通等各个行业。然而,目前各行业、各级政府还未达成共识,需要沟通解决的问题还很多。
贯彻《条例》整体保护长城该做什么
“在具体贯彻《条例》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故意破坏与无意识破坏,对于故意破坏的违法行为,务必要拿起法律的武器予以严惩;而对于广大群众在从事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无意识破坏,则要以加强宣传教育为主。”初世宾研究员认为,对于长城的保护不可“锦上添花”,而应该“雪中送炭”。
甘肃境内的长城多处在大漠戈壁之上,荒无人烟,仅靠人数有限的文物专业人员根本无法对绵延万里的长城进行有效保护。甘肃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何双全认为,必须发动长城沿线的群众充当“长城卫士”。另外,应成立一支有关人员组成的长城保护宣传队,发动强大的宣传攻势,跑遍长城沿线大大小小的村庄,尤其抓基层干部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守土有责”。
事实上,在有着“长城露天博物馆”之誉的甘肃省山丹县,沿长城的老君乡、陈户乡、清泉镇等5个乡镇,近年来都设有长城文物保护员,有效制止了长城两旁人为挖掘、耕田犁地以及放牧。
今年初,甘肃、河北被列入全国首批长城调查试点省份。鉴于甘肃境内长城在全国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初世宾建议,把类似甘肃这样的“长城大省”列为保护重点,倾斜项目和资金。这样,才更符合《条例》关于对长城进行“整体保护”的精神实质。
法制网兰州11月30日电
记者手记
追昔抚今,痛怀叹兮。因为长城之长,使得它在保护方面的许多问题被忽视了,长城正在我们的眼皮底下一天天残损、消失,如不尽快启动全范围、整体性的保护工作,今后雄伟的长城很可能只留下几个“点”。《长城保护条例》的出台,并非终点,而是保护工作的起点。保护长城,任重道远。甘肃,万里长城在期待……
(责任编辑:万学伟)
法制日报社
转帖于
2006-11-30 00:00:00 发表在分类:
长城新闻 中
(48856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