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陳淮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第一次見到陳淮,是在去年九月的雲南中甸。
那一次我跟台灣的導演、另一位編劇到藏區去拍攝一部關於藏族醫學的紀錄片,而陳淮是我們此行的平面攝影師。我們將有近兩個月的時間,將一起在雲南、西藏跟四川的山區裡一起渡過。
後來我才知道在此次任務之前,他與台灣的大地地理雜誌有過好幾次的合作,也曾經擔任過三立電視台『在中國的故事』的顧問。只要攝影隊一到了甘肅、內蒙古或是絲路境內,就一定會請他來當嚮導。
他是一個直接而單純的人。曾經在文革時期被迫下鄉勞改,以及接觸過台灣、香港工作團隊的經驗使得他對中國文化的快速流失,以及不受到尊重,深深的有種時不我予的感慨。
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我跟他到雲南的瀾滄江峽谷去拍攝一間山谷中的小喇嘛寺。在驚險狹小的土坡路上,巧遇到那天上工的當地藏民。那些藏胞們有著灰頭土面、些許髒污的臉和外貌,但是卻相當質樸與天真;眼神底透露出一種乾淨而
無暇的光華。或老或少,或男或女,絕大多數是羞卻地對著語言不通的你笑著。
陳淮一個劍步就踏前,接過藏民手那頭傳過來的食物和酥油茶,坐了下來與藏民在路邊聊了起來,竟是完全沒有隔閡!這讓有些格格不入的我,感到有些突兀。
過了一會兒,我才了解到人與人與間,撇去了文明與語言的界限,其實就是『探索文化』的一部份,而且這種態度和與人接觸的過程,正是貫通在報導文學、紀錄片、與探險文學、人文地理之間,共通的一種創意,與分享的本質。
去年的同一個時候,我去了一趟四川的稻城自助旅行。在路上把在台北掌窌曩I的『藏地牛皮書』送給了一位廣西的攝影師,他對這本書的內容大為讚賞,後來他憑著此書由康定,經塔公、丹巴,一直獨行至拉薩,至今他仍感謝我在途中送給他這本書,讓他在旅途中受用無窮。
後來我在成都又發現了『藏地牛皮書』的簡體版,為了去雲南德欽看梅里雪山,我又忍不住買了一本,結果又在麗江把這本書送給了納西族的好友。在旅途中我逐漸發現一本原本看似冷門但豐富的書,如何在旅途當中發揮他強大的導引和發散效用。
那時我與陳淮提及何轉化他對絲路、甘肅、青海、內蒙古一帶的調查與旅行經驗,透過台灣好的行銷與出版,讓讀者更加的了解,並提供相關訊息,以及其它領域(如傳播、旅行、出版、娛樂、攝影、歷史、地理、藝術、、、、)等同好的指南呢?
在德欽的那一夜,我跟他聊了很多。那一天我們首度看到梅里雪山露出它神聖的尊容,感到無比的歡欣與興奮。
地理應該是包含「探險地理」、「人文地理」與「生態地理」不同層面的。無論是在祈蘭山下的雪原,還是在舞動在藏傳佛寺跳神會裡的年輕喇嘛,或者是走動在台北掌窌暄e川流不息的人潮。它們都具有不同深度的感官,以及和被探索的閱讀樂趣。
讀了他不久前寄來的河西走廊探險文章,其中的兩篇深深讓身在台灣的我感到共鳴。其中一篇關於他去探索黑水河的過程中,提到沿途的鄉鎮,至今仍然要為限水所苦,而且採用均分水源的政策,讓人不得不聯想到曾經紅遍兩岸,數度翻拍的電視劇『一剪梅』。
在「一剪梅」中,整部戲劇就是圍繞在兩個鎮爭水,為了水源的控制和競爭之間與兩代人的恩怨情仇之間的故事展開的。它描寫的場景,正是北大荒邊上的異域邊境。讀了陳淮那寫實的文章才驚覺,這個殘存在我們腦海中的視覺印象,竟然還如此的生動和活生生的存在著!
另一則則是他描寫絲路鐵路,在穿越烏鞘嶺時,在山頂上的小車站,以及那裡的沿線風光和駐站的年輕站員們的生活即景。它讓我聯想到台灣的阿里山小火車線上的鐵道員。那種異地而處,但是卻同樣深度的故事,竟是那麼的動人。
喜見陳淮將他兩年來探勘河西走廊、內蒙、青海的文字,撰寫成書;再配上近三百餘張的寫真照,相信讀者閱後,將會有相當棒的心靈感動,與多種層次、豐富的閱讀樂趣。
古道桑田于
2006-03-08 23:48:26 发表在分类:
杂散文字与图片 中
(52814次点击)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