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东发现明代窑群
|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
|
2005-12-12 7:16:54
近日,丹东市鸭绿江风景管理局对明长城丹东地区遗址进行搜寻考察,这次的搜寻工作是在13年前考察的基础上进行的,共历时5天,行程1000余公里。工作人员对丹东境内的87.3公里的明长城遗址进行全面搜寻,随着搜寻工作的深入开展,明代窑群爱阳城“露脸”,这一发现让专家们兴奋不已。
崔双来是丹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当年发现虎山明长城的工作人员中就有他,此次又应邀参加明长城遗址的搜寻工作。 据崔老师介绍,11月10日当工作人员搜寻到距明长城起点虎山长城约30公里爱阳地段时,在当地百姓的帮助下,他们发现了明代窑群。窑群位于爱阳古城址西部1.5公里的西山山坡的台址上。据介绍,爱阳城系明代长城的爱阳堡,始建于成化七年,现属凤城市管辖。爱阳城东北十余公里处的柏林川的平地上兀地拔起一自然立石,该石高3米、宽95厘米,厚52 厘米,形似人形,所以当地人称为石人。这个石人阳面竖刻有“成化五年钦命副都统韩斌兹因开展边疆整斥烽堠至此撰”字样(宽甸县地名志1988年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散兵在此以石人为靶,将字迹破坏。爱阳城就是韩斌到该地整斥烽堠二年后修筑的,是明长城沿线的重要隘口。爱阳城东北几公里外有二台子、三台子地名。
窑址选在爱阳古城的西山山坡,距城1.5公里,高出爱阳城3米。当地泥土为灰黑色黏土,土质较纯,分布面积东西300米,南北约500米。北部地表隆起约1米原为古窑址,附近地表散布灰色布纹明瓦和青砖残块。
当地有的农民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时窑址呈圆丘状,高出地表约2米左右,学大寨时农民在此取土造田,曾发现有的窑内存有整窑的砖。砖为青砖,和爱阳古城现存青砖为同一型号。窑内青砖侧立排列,存有木炭,窑内壁呈方形,边长约10米。
在该窑群地表发现的大量青砖和瓦片颜色有灰色、褐红色两种,厚度为2.5厘米、1.5厘米两种。此次发现的窑群年代单一,未发现清代的遗物,从窑群的规模看,所烧造的明砖绝非只供给爱阳城修建所用,但在爱阳城周围没有发现明代民房使用青砖的遗迹,不过附近几处烽燧台址多为砖石结构,地表散布大量的青砖和布纹瓦片,因此可以推断,这些窑址所制的明砖明瓦是为修筑明长城内外及长城墙体上的烽燧、城址所用。
据爱阳城村党支部书记肖凤尘说,该处原有4座窑址,往南50米处又有4座窑,依次南行,共计有16座窑,形成窑群。在该窑群东南2000米处的爱阳河的阶地上还有二座古窑,总计18座。
考古人员介绍说,丹东明长城大致有三个特点,即:墙体因山就势,土石结构,越山扎谷。长城的烽火台有的是在墙体上利用自然小山包设立的,还有墙内的墩台和墙外的墩台,这些烽火台都是士兵站岗放哨,为墙体服务的,墙内外还有戍边城,都是土石结构,用明砖明瓦建造的,形成一道坚固的防御体系,从中也可看出当年明王朝对丹东地区的明长城设施的重视。
这次搜寻中,除窑群之外,还有一些重要秘密被揭破。在窑群地表散布的明砖明瓦碎片中,专家发现了一些青砖烧制的莲花饰件,估计应为庙宇的装饰物,可证明长城沿线有庙宇存在。经搜寻,专家果然发现长城沿线有近10座庙宇的踪迹,这些庙宇或许是当时常年驻守在外的士兵们的一种精神慰藉。
此外,还有一件沉寂多年的武器得以重见天日———一件明末仿荷兰造的“洋枪”。据介绍,它是不久前一位村民从地里挖出来的,现存放在虎山长城历史博物馆。它形似一门小炮,枪口直径为1.5厘米,通身为青铜造,后座缺失,在它的表面刻着“胜字五千一百五十四号”等字样,这件武器的发现,或许可以证明明朝长城的守军已经学会了使用并仿制外来武器。
此次丹东明长城的搜寻活动,进一步证实了明长城东起鸭绿江。然而也有一些情况让人担忧,与十几年前进行明代最东段长城普查时相比,考古学家发现长城遗址有些地方保存还比较好,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正在消失。
辽宁日报记者蔡晓华
辽宁日报
转帖于
2005-12-12 07:16:54 发表在分类:
长城新闻 中
(48647次点击) |
编辑 |
删除 |
关闭匿名评论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