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哈尔荒火
 旷野上野兔和宿鸟都被惊起,苍狼远远地蹲在一块孤石之上,闪着惊惶失措的绿幽幽的光。我在莽莽的草地上走着。你会来吗? 

2006-02-04 Sat

胡 明: 长城造就了张家口(5)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大境门》扬名了张家口

清廷“闭关锁国”没有闭锁张家口,天下商旅云集在长城戍堡,弃“小门”开“大门”内外一统,汗板车在“张库大道”上随意奔走。
张家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被明朝看重,更是清政府联系蒙古草原的锁钥。满清入关立国第一年,即顺治元年,就放弃了明政府使用了七十多年的长城上的《小境门》,而在西侧破长城、开豁口建了《大境门》,使蒙、汉民族融和,长城内外一统。
一、后金垂涎张家口。
明末,蒙古部落主要是察哈尔、科尔沁和喀尔喀。察哈尔的林丹汗虽然从形式上统一了内蒙古,但是科尔沁和喀尔喀族人无法忍受林丹汗的贪婪和残暴,先后叛逃投靠了女真。女真充分利用了蒙古部族矛盾,在入关前首先征服了蒙古部落。作为草原民族的满、蒙人民依然需要中原的生产、生活物资。当时在山海关一线,后金与明朝的关系己经很紧张,由此不可能满足后金要求,目光必然盯在了由“互市”己声名远扬的张家口。
天聪六年,后金沿宣、大路线追剿林丹汗。路过张家口时,守军采取闭门自守的态度。而金兵却舍城而过,对张家口网开一面,未骚扰。皇太极率大军返回时特意“驻张家口外,列营四十里”(51)。“6月癸巳,明总兵董继舒等遣人贲牛羊食物来献。上宴之,遂定和议”(51)。“秋七月丁酉朔,复以书信约明张家口守臣信誓敦好,善保始终。上率大军还。”(51)皇太极撤军后,宣府违约激怒了后金。次年8月,多尔衮率兵入独石口围攻宣府。由于宣府城池坚固、守备严密,未能攻克,便挥师西进张家口。张家口守军依然采取回避的态度,金兵为惩罚宣府,绕开张家口“克万全左卫”。张家口“闭门自守”与宣府总兵“遣人贲牛羊食物来献”并不奇怪,当年“庚戌之变”时,宣府总兵也是派官员携重金贿赂俺答,请其绕道东行,保护了本府守御的疆土。此后,金廷为了加强与张家口的“互市”,“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壬申,达雅齐等往明张家口议岁币及互市”。“崇德五年己末,遣希福等至张家口互市”。
为了解决“互市”问题,多尔衮随皇太极从天聪六年六月庚寅(24日)驻军张家口到七月丁酉(1日),和明廷长达八日之久的谈判,终于达成协议,“大市于张家口”,开辟了金、清史上第一“大市”。“崇德四年(1639年)六月壬申,达雅齐等往明张家口议岁币及互市。”“崇德五年己未,遣希福等至张家口互市。”张家口不仅是金、清时期主要的交易市埸,而且南北交易一直延续至民国。
张家口给此后独揽清朝大权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及清廷朝野留下了深刻印象,为立国后首选张家口为联系蒙古的要冲之地而奠定了基础。
二、张家口是清廷连接南北之锁钥。
满清为了征服蒙古各部落,采取了武力征剿与怀柔攻策相结合的策略。在这段历史中,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总结前明教训,为了团结和利用蒙古民族,上演了多幕满蒙联姻的喜剧。满清开国后两任汗王不仅把公主嫁给蒙古人,而且上至皇帝、贝勒、大臣,下到金兵,都把蒙古族姑娘迎进了洞房。皇太极本人也娶了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的布木布泰(孝庄)、其姐(宸妃)、其姑母(哲哲)三位蒙古女子为妻。此外,其后任父皇摄政王的多尔衮也以身作则,迎娶蒙古女为妻。“进击多罗特部,杀台吉古鲁,俘万一千二百人还,给国人无妻者金,使娶。”聪明、睿智、颇有谋略的蒙古人孝庄皇后在清初辅左朝政的四十多年中,使清廷从皇家到八旗和蒙古人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张家口以其天时地利,起到了清廷联系、依靠、监视、团结蒙古民族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顺治元年在长城上破墙开豁建起了大境门,完成了内外—统。
张家口以北的蒙古草原,既是清政府的屯兵之地,又是后勤供应基地。清政府对驻守在张家口西北部的四子部落(驻今四子王旗)重视有加。早在后金征服蒙古各部时,四子部落伊尔扎木协助后金军收降了林丹汗的儿子孔果尔额哲及其部众,并且向皇太极献上了一颗无价的宝物--—元朝历代皇帝的传国玉玺。伊尔扎木在战争中立下大功,又得到皇太极的赏赐。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伊尔扎木率四子部落蒙军随睿亲王多尔衮和克勤郡王岳托的清军进攻山东济南的明军,参于了破济南等战役。顺治元年,四子部落的蒙军随清军入山海关,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顺治六年,四子部落出兵随睿亲王多尔衮南下征讨残余明军。四子部落不仅为后金夺取政权立下汗马功劳,而且是清政府安定中西部蒙古;镇摄宁夏、青海、新疆的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为了加强张家口对四子部落的管理和控制,特意修了“自张家口至四子部落(今内蒙四子王旗)为一路(驿道),计五百余里,各驿站均设水泉佳胜处。”蒙古地的驿站称“台站”,自今尚存。
张家口是中部蒙古进京的重要贡道,不仅担负辖区内贡品的运输,漠北喀尔喀等部落的贡车也走这条路 。为了解决军马及肉食供应,开设了太朴寺等牧场。特别是“独统”的设制,使其不仅管理了坝下诸县,而且还管辖了阿巴嘎右翼、阿巴哈内尔古翼、苏尼特、四子部落、喀尔喀右翼、茂明安六部、七旗,即现在的张家口市、锡盟、乌盟、包头市的达茂联合旗。这段和长城大境门紧密联系的历史使张家口声名显赫、名扬天下。
三、边贸与声名走出了长城。
万历初年,山西商贾开始大批聚集张家口,并定居设店,从事对蒙贸易。本来“华夷封界在咫尺,黄沙白草,满目萧条,盖向来商贾舟车,足迹所罕到之地”(52)的张家口迅速发展成商业巨镇,“大市中贾店鳞比,各有名称。如云南京罗缎铺、苏杭绸缎铺、潞州编由铺、泽州帕铺、临清布帛铺、绒线铺、杂货铺,各行交易铺,沿长四五里许,贾皆争居之”(53)。
张家口互市的迅猛发展,引起明廷的高度重视。为了加强完善对互市的管理和对这一区域的防御体系,在张家口马市设立了独有的“敖剌赤”。“敖剌赤”(兀剌赤)是蒙古方面管理入市牲畜、维持马市秩序的专职人员。“敖剌赤”的酬劳是由明朝方面付给的。
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宣府巡抚汪道亨在东、西太平山隘口长城内建关堡一座,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意,名为:“来远堡”。“来远堡”的名称与张家口南部的“宁远堡”名称相比,体现了通过和平互市,明臣对蒙古民族的和平友善态度。“来远堡”周长2里有余,砖砌城墙高11.67米,四角各建戍楼一座。堡开北、西二门,东临清水河。堡北墙距城墙仅30米,北门正对长城上的《小境门》。《小境门》高、人不能骑马,宽、只能二马并行。牲畜进门后向东拐进入两墙夹道,东行一百多米进入宽阔的清水河河床。《小境门》与《来远堡》的设计独具匠心:交易人员的来往及牲畜的入关均可由《小境门》控制,入关后人、畜分道;大军入侵难以进关,小股骑兵袭击,进入门也出不了东西各100多米长的两墙夹道。
时过境迁,后金入主中原后,《小境门》及《来远堡》便失去了原来的意义。蒙古民族是满清政府的“皇亲国戚”,为后金夺取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蒙古草原是清廷的大后方;广袤的屯兵场所;丰厚的后勤供应之地;对内、外贸易的重要关口。大清帝国的建立,汉、满、蒙民族融合,长城内外一统,明长城在军事上己失去防御的意义,《小境门》与《来远堡》己不适应政治、经济、交通、贸易等的发展,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在小境门的西150米西太平山崖下的长城上,破墙开豁口建起了《大境门》。
张家口的繁华景象沿续到清朝中期,对外贸易己突破“互市”界线,不仅成为长城内外重要贸易集散地,而且官商依附、以皇商的身份公开走出了大境门,进而发展成联结中国江南与内外蒙古以至俄罗斯地区的经济枢纽。明末张家口造就了赫赫闻名的山西“八大皇商。……八家商人皆山西人,明末以贸易来张家口,曰王登库、靳良玉、范永斗、王大宇、梁嘉宾、田生兰、翟堂、黄云龙” (54)。这些皇商打着大清国的商旗,提携、引诱着大江南北的各类商贩,从张家口出发,进入蒙古草原,直达库伦(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并通过恰克图(在今蒙俄边界)延伸至莫斯科等地。长城以其“将边堡造就成商城”的丰功伟绩而注入史册。
内外一统、驱散了长城上的战火硝烟,和平“互市”、冲出了长城险要雄关,沉闷、悠扬的驼铃声唤醒了沉睡的瀚海;吱吱呀呀的汗板车碾碎了苍凉的荒山,顶炎炎烈日、冒风雪严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劳睿智的华夏商人,在茫茫草原中踏出的“张库大道”通往北国天边……

本作者出生、工作在张家口,由于看到几种对张家口的“由来与发展”不同说法的文章,出于对家乡的热爱,认为自己应该参于对张家口历史的研究与探讨,以上拙著谬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察哈尔于 2006-02-04 14:25:43 发表在分类:大好河山
(51891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