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U~~
 才不管你受得了受不了~~~ 

2004-10-22 Fri

西游漫记 之 丝路烽燧

长城小站是由志愿者支持的公益性网站,无固定经济来源。2012年小站台历是由各方网友赞助图片、设计、印刷精心制作的纪念品,用于小站运营经费筹款。
欢迎您购买小站台历,支持长城小站与小站博客的发展。
哈密的天是阴阴的天。
有几点小雨落在我的身上。
我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天气此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只是郁闷地觉得没有光线,可能拍不出什么好片子了。
“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取了一些必须用品,把大包寄存,找了一个女司机的车,谈好了价格,直接就去了——市场!
不要呲牙咧嘴掉眼镜,偶没有写错,偶们去的就是市场!新疆的瓜果名声在外,一路上的口水都快把自己淹了,到得哈密地面,还不赶紧的采买一番!一会儿工夫,小简便喜孜孜地抱着葡萄回来了,后面的江得意洋洋地要我猜花了多少钱,不善采买的我自是猜不出来,问明价格之后却不由得连连咋舌,2块/公斤,果然要得!
我们一边吃着清甜的葡萄一边驶出哈密,朝巴里坤而去,哈密在天山南面而巴里坤在天山的北坡,所以我们必须穿越天山。这是我们第一眼看见天山,广阔的戈壁滩上巍然耸立起一座屏风般的大山,在远远的天际下和灰黑的云层连成一片,自东向西望不到边。山体上基本上看不到高大的植被,连灌木都少。山前是广阔的戈壁,砾石遍布。公路从哈密市区出来,笔直的指向天山,车少路好,很快就飙到100多码。我跟江感慨道,这儿修路真是省事,牵根线一拉就得,什么勘探路基阿测量方向阿都easy!
跑着跑着,路边出现一座高大的土台。烽燧!我快要跳起来了,没想到这儿就碰见一个!我们申请靠边停车照相,司机师傅却找到个路口一直开到了烽燧脚下,Yeah!
烽燧明显被修整过,估计已被当作本地的一个景点。不但有新夯的护墙,还铺了水泥混杂卵石的小路,架了几个休息座并立了一块碑。碑的正面5个大字“边关墩烽燧”,背面是中英文介绍,抄录如下:
“边关墩烽燧位于哈密市以北偏东20公里,海拔1022米,系清代遗存。
烽燧平面呈长方形,残高12米,底基东西长11.6米,南北宽9.4米,系土坯、木棍夹筑而成。上小下大,纵剖面呈梯形。东壁下有房舍两间。四周土筑围墙,南北长25米,东西宽22米,残高0.4-1.2米,门向南开,门宽3.8米。地表可见少许青花瓷片。
烽燧为古代时遇敌人来犯用以传递军情的设施,夜里点火叫烽,白天燃烟叫燧。若有百余犯敌,举一烟(或一燧);犯敌若在千余,举三烟(或三燧);犯敌若在五千以上,举四烟(或四燧),这样,3、4百里外的敌情很快就会传递下去。
哈密共有烽燧51座,其中边关墩烽燧是保存较完好的一座”。
戈壁滩上风很大,夹杂了一些小雨点,还是挺冷的。我们拍完照后迅速回到温暖的车内,掉头驶向天山。雨开始变大,透过模糊的玻璃能看见零星的马儿站在雨里,司机说是当地哈萨克牧民放的马,基本上,他们都不会在附近看着。
公路曲折向上,车在雨雾里穿行,突然看见迎面而来的大货车鼻子上挂着白花花的东西,是雪!山里下雪了!大家激动起来,没想到第一天踏上新疆的土地就赶上一场雪,这可是2004年的第一场雪啊!老天爷真照顾咱!
转过几个弯,路边开始能看见零星的积雪,车外温度明显下降,江忙不迭地帮司机擦拭前窗上的雾气,路边有一块牌子一闪而过,三个字——“寒气谷”!
雪越发大了,古人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这天山的雪花也不遑多让!成团的雪花劈头盖脸的向我们砸过来,让我总是下意识地想闪避,但雪花总是被车玻璃拦截并且迅速融化掉,看久了就想起小时候戴着红蓝眼镜看的立体电影,有一个镜头是成群的蝙蝠冲过来,吓得你不由自主地往后躲,现在的雪花就是这个效果,不过这回是真正的立体。路边的山坡已经完全被白雪覆盖,支棱着的树木在雪的映衬下是星星点点的黑灰,颇有国画里写意的风格。
山口越来越开阔,开始向下走了,转过一个垭口后,一大片雪原跳进眼帘,远处是积雪的峰顶和缭绕的雾气。“停车停车!”大家纷纷跳下车,操起相机嘁哧喀擦狂拍起来,不过一会儿就给冻得哆里哆嗦——山南闷热,我们全都是单衣单裤,谁也没想到劈头撞上冬天!
沿途有几个当地的景区,白石头、鸣沙山啥的,一律是那种度假村形式,对我们没有什么吸引力,虽然逃票进了鸣沙山,很快却又出来了,实在没什么可看。
目标集中到大河唐城和巴里坤峰燧。
巴里坤县古为蒲类国,历史上是中央政府在天山以北的立足之地及控制西域的咽喉。因为地势一马平川,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所以又是屯垦戌边生产军粮的绝佳之地,现在依然是旱涝保收的“巴里坤粮仓”。我们一路经过的牧场和农田都归兵团农场管理,路标上的名称依然是“农一连”、“农二连”等等。时值初秋,田地已近收割完毕,马儿和驴子们在收割后的地里漫步、觅食,高兴了还嚎两声,背后是被云雾遮住一半的天山,雨后的阳光照下来,逗引得小简和江又是一通扫射,久久不愿离开。
司机师傅没有去过“破城子”,但是却有亲戚住在附近,几个电话确定路线后,我们调头经过农场场部开上了乡间公路。已经是中午了,我们没有带干粮,司机师傅帮我们找了个小吃店,老板是位哈萨克汉子,会讲一点点汉语。店里没有别的吃食,老板告诉我们只有“揪片”,揪片就揪片,饿死了都。我钻进黑乎乎的小厨房里跟老板聊天,一边看他娴熟地把面片揪到滚开的水里,一面透过小小的窗户艳羡着后面院子里盛开的脸盆大的花朵,仿佛是大丽花,老板告诉我那叫萝卜花,我心想萝卜花哪有长这么高大的,多半是你们胡诌罢了。揪片在汤里滚着,很不起眼,加上番茄酱和香菜末后立刻变得红红白白绿绿地可人起来,勾得口水没出息地往外冒,老板又送了一碟自家腌的脆嫩沙葱,酸酸咸咸的更是开胃。一干人等唏里呼噜的埋头苦干,再抬眼看已是满头油汗一脸红光,赫赫,吃饱喝足,Let’s go!
据史载,公元640年唐朝在蒲类国建县。公元710年(景龙年间)唐朝大军开始在大河唐城屯田戍边。据《元和郡县志》记载:“管军三千人,马三百匹”。大河唐城遗址位于巴里坤大河乡东头渠村东部,是巴里坤盆地的中心,距县城26公里,海拨1644米,被天山、莫钦尔乌拉山三面环绕,西面是巴里坤湖,城东边的地下泉水就是著名的“大河”的发源地。这是哈密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唐代古城遗址,所以叫大河唐城或大河古城。1957年被列为新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7月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呈长方形,中部有一道较宽的城墙将古城分为东西并列两个小城,分别为主城和附城。主城城垣保存较为完整,城墙由夯土层累积而成,西北段城墙保存较好,东南边残墙低矮,有漫道可登城墙。附城西接主城,城墙大部分已倒塌。80年代资料上记载的城内东南角房舍残迹和城内散布的大型陶制废器和大型石磨盘已了无踪影,显示这里一直遭受着当地民众的人为破坏。不过现在文物部门已在遗址旁拉了一道铁丝网来进行保护。转完古城,该去找烽燧了,钻进车,一场小雨为我们送行。
第一个烽燧就在巴里坤城西公路北边,很容易找到,立了牌子曰“大墩烽燧”,可能是离公路和人家较近的缘故,破坏得很厉害,多处有取土的痕迹,远远地能望见路南农田里的另一个烽燧,那是“二墩烽燧”。再往西的烽燧就都没有牌子标记了。
我们开一段,停一下,再徒步到烽燧底下拍照、打点。第三个烽燧眼看着挺近,可穿过农田又是牧场,怎么走都走不到。雨又大了,等我完成记录赶回车里,冲锋衣都快湿透了。幸好第四个烽燧就在路边,烽燧底下是一个马圈,几匹马在雨里依然嚼着草料,不慌不忙的,仿佛旁边那个大家伙是最可信赖的依靠。
再往前,穿过一座小村子,就能望见巴里坤湖了。村里的毛驴们似乎没人管,懒懒散散地在路边溜达,有几个想不开的还立在马路中央,瞪着执拗的大眼睛似乎要和来往的汽车较劲,果然,有个倒霉的被撞了,叉着腿倒毙在马路上,村里的哈萨克牧民好像也习以为常,一直到我们原路返回时都没有人去处理这具僵尸。
巴里坤湖古称蒲类海,是一座盐湖,在下午的阳光下能看见湖畔刺眼的白色条状带,估计是湖里的芒硝。在蓝天白云远山的背景下,湖滨烽燧一眼就能望见,由于地势开阔愈发显得高大,远处是星星点点的哈萨克帐篷。我不由得后悔没有把全套装备背过来,这地界扎个营看个星星啥的,岂是一个爽字了得!
这是一条“长直路”,在这路上开车只需要踩油门,连方向盘都不用管。路边间隔数公里依次排开三个烽燧,离公路都很近,说明现在公路走的,就是当年的丝路。这些个烽燧形状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隧体为向上收缩的棱柱形,均为夯土建筑,夯土中夹有红柳枝,并用圆木构架,燧体上还有大大小小的孔洞,估计是柳枝和原木朽烂或被取走后留下的。
再开下去,路边再也没有了烽燧的影子,问了两个路人,说25公里以外有,还竭力想指给我看,可我这视力哪能看到二十五公里之外啊?开玩笑么!在不死心地开了约摸十公里之后(其实也就一会儿),我们决定掉头往刚路过的岔道开进去踅摸踅摸,那条路通往萨尔乔克乡。皇天不负苦心人,在村东的小山坡上果然有一座烽燧,我估计这就是资料上写的萨尔乔克烽隧了,可是它和记载中长宽各8米,高7米多,隧体上下穿架着四层直径8厘米左右木棍的萨尔乔克烽隧实在是太不象了,燧体不知道被牧羊人还是别的什么人掏了一个大洞,里头还有排泄物。烽燧南面的山谷里,成条状排开的是萨尔乔克乡哈萨克牧民的砖房,看来大部分牧民已经定居,不再是骑在马背上逐水草而牧的年代了!
天色逐渐阴下去,肚子也开始抗议,师傅带着我们钻到集贸市场里的一个小馆子吃烤肉。这儿的肉是现买现剁现烤,每公斤另收5元加工费。我们5个人买了两公斤肉,老板说够了够了,等到剁好烤好摆上来,连骨头带油滋滋地冒着香气,那叫一个诱人,在旁边的回民馆子里又叫了三盘炒片,这顿饭吃得够瓷实!饭后司机又买了一头宰好的全羊,才花168,说是拉回去冻着慢慢吃,巴里坤的肉虽然比哈密本地产的要贵一点,但是好吃得多,所以哈密的人经常翻到巴里坤来买肉吃!(PS:我们一直到返回北京的车上跟人聊天,才知道巴里坤的羊肉号称新疆第一,特供中央首长底!敢情我们踏上新疆的第一天就吃上了全新疆最好的羊肉,难怪回想起来那顿肉还是那么地香咧,活活!)
踏上返程,已是近8点,由于时差的关系,这儿正是黄昏。雨后的夕阳把所有的物件儿都染成金黄,连湿润的柏油路面都泛着红光,旷野里赫然出现一轮彩虹,又招来噼哩啪啦一阵快门声。
路边有连绵不断的夯土墙,虽然破败但依稀显出当年规模,我心想这巴里坤当年建这么大个城,果然好地方。回家一查资料方才知道,巴里坤古城原来由两个城垣毗连而成。西边的叫汉城,因居民多是汉族而得名,建于清朝雍正9年(公元1731年),是由岳飞第二十一代孙、陕甘总督、宁远大将军岳钟琪督军修建的,最早叫“绿营兵城”。城墙周长4公里多,为长方形,东西长1553.5米,南北宽788.7米。西城门外有瓮城,城门上还有后人复建的纯汉式门楼,其余三座瓮城已毁。据史料记载,当年筑城时,岳钟琪的部队就驻扎在城南的山包上,因此这个山包得名“岳公台”。满城修建于清朝乾隆37年(1772年),驻扎满州旗兵,后随旗兵撤离,人走城空,房屋拆毁,城墙坍塌。城墙周长3公里,高6.6米,原来也有4个城门及四个角楼、炮台12座,垛口1161个,四门都筑有四座小瓮城。由于巴里坤汉满两城首尾衔接,登高俯视,草地苍茫如海,两座城如海中游动的两条扬子鳄。此景使巴里坤城获“瀚海鼍城”之美称。


因为我自己拍的都是反转,只能借同伴的数码片给大家看看了!


本贴最后一次由长啸修改于2004-10-22 11:22:16

请见此链接!


长啸于 2004-10-22 11:18:31 发表在分类:长城上
(48324次点击) | 标签:  



 评论
 · 发表新帖
 留言总数0帖 页次:1/0 每页:20条 


Power by 长城小站, Ver1.0 update at 2024-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