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修完的长城形制各异 紫荆关长城修复蜂议再起(燕赵都市报)
老普 于2004-07-13 11:19:48发表于长城小站已修完的长城形制各异 紫荆关长城修复蜂议再起
(2004-07-13 02:30:20)
核心提示:地处保定易县的紫荆关长城修复工程因为事关是否属于“建设性破坏”,受到专家和媒体的普遍质疑(本报曾于5月23日报道《紫荆关虎皮墙争议》,系本报“《大修长城》专题策划”之一)。紫荆关长城该恢复成何种面貌?修复有没有造成破坏?继5月19日著名长城学专家罗哲文现场察看并基本肯定后,紫荆关长城维修事件再次风生水起———昨天,来自中国长城学会、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的专家们聚首紫荆关,现场探讨长城维修中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紫荆关成为所有关注中国长城、关注待修复文物命运目光的焦点。
现场对话:长城维修是否尊重历史?
7月12日,作为施工方代表,河北省古建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刘清波在紫荆关长城修复现场,再次受到专家的诘问和媒体的“轰炸”。
董耀会(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工程设计书上说是局部砌筑,为什么实际施工变成了整体砌筑?
刘清波:主要是这段长城墙心内无任何砌筑结构,如果逐步补齐、局部砌筑的话,容易造成坍塌,或三五年后坍塌,隐患大,所以我们施工时砌筑面较大。
董:小水门以西这部分城墙为什么拆掉1米?
刘:旧城墙这一段本身就有接缝,可能是不同时期修筑的。过去这两段城墙连不上,相互不咬合,不坚固,于是我们拆掉1米,重新砌筑,这样咬合起来会更坚固。
董:这一段城墙重修成虎皮城墙的依据是什么,如何知道这段城墙当时是虎皮墙?
刘:这是设计方设计的。中国文物研究所的张工(紫荆关长城维修方案的设计者、中国古代建筑与古迹保护中心主任张之平)来看过,反复勘测后,根据西边遗留的城墙来分析,认为这片城墙也该是虎皮墙。
董:小水门以东有一段早期的砖墙,从老照片来看保存较完好,为什么也拆掉了?
刘:确实拆除过一些墙砖,这是因为墙体上自然生长了一些树木,有些树的生长期达到二三十年,根的直径多在1米以上,将墙体上的砖石拱得凹凸不平。如果不清除这些树木和根须,墙体就会继续遭到破坏,而要清除这些树木就必须拆除部分墙砖。
董:设计方说一定要拆吗?方案里明白说着能保留尽量保留。
刘:我们和设计方多次电话联系,商量多次,他们同意拆的。
董:这是变更设计,变更也有程序的。施工设计需文物主管部门批准,变更也应该报批,你们电话商量一下就拆了?!
专家对阵:长城在维修中香消玉殒?
5月19日,国家文物局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在紫荆关现场考察后认为,紫荆关长城的维修设计方案,是尊重历史的,并没有改变原来面貌。
罗哲文说,长城是历史上多次维修而成的,表现了不同的风格,墙体并不是单一的砖墙结构,汉唐以后“虎皮墙”的形式就出现在长城的墙体上。在长城维修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原则是防险加固,一些坍塌严重的地方必须进行必要的清除,这样就难免拆砖,不能机械地割裂开来看待拆砖行为。他认为,目前的施工行为是符合文物修缮原则的,和文物保护法规并无冲突。
据张之平介绍,为了尽量保留长城的原来风貌,他们要求施工人员在墙砖破损超过一半时才进行处理,而在故宫维修中,残损超过3毫米的墙砖都要被剔补。
而另一部分专家却对长城紫荆关维修现状表示心痛。他们认为,长城正在各地一轮轮的维修热中丧失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和沧桑感,一批批新砌的长城实则是地方在旅游利益刺激下创造的“新古董”。
清华大学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王贵祥教授认为,地方上出于对文物保护的原则进行修缮是对的。问题是,施工方在把握分寸上欠妥。修复应尽可能保护文物的完整性,现在施工方说“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得已而拆”显然是在把握度上出了一定偏差。这也是我国目前在文物古建保护维修上的一个通病,往往设计方、文物专家出个方案就走了,一般木质结构的古建维修还有人现场指导,而砖石结构的往往无人后期监督。
国外的古建在修复时,往往有一批文保专家从设计到施工全程跟踪,他们在工地一呆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而目前在我国,专家的现场监督指导方面应该说是存在缺陷的。以长城某段该不该拆的争议为例,应该有古建专家对建筑物强度反复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能保持原样就尽量保持,现在看来,施工方做得草率了。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李鸿宾表示,他最担心的是一些地方以修复之名行旅游景点开发之实。在一些文物修复过程中,怕就怕一些地方官员声音的分量和比重远远超过文物保护专家,长官意志下的修复会留下很多后遗症。“我并不反对文物维修,只是不赞成没有文物专家做主导的文物维修。”李鸿宾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德信说,长城的修复,原来旧的东西保存越多越好,如果像紫荆关这样大面积重修,就失去了文物本身特有的历史意趣。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王子今说,紫荆关村庄里老乡的房子很多都用了长城砖,完全可以回收一些,能补多少墙就补多少。
一家之言:是什么让长城屡受伤害?
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董耀会认为,长城紫荆关维修过程中施工与设计有很大出入,有的地方完全可以说是背离了设计要求,与设计者的想法是南辕北辙的。他认为,施工不符合设计至少包括了以下几点:
一、《紫荆关工程设计》中明确要求:“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地保持此段城墙的历史风貌和自身特点;尽可能地保持其真实性,即现存长城包括历代维修的所有内容。”而施工者将包括历代维修内容的部分城墙完全拆除了。
二、《紫荆关工程设计》明确要求:“城砖墙面所剩无几,多风化残缺严重,除局部剔补维修外,须根据墙芯裸露范围,按原砖尺寸补充包砌完整。”施工者却拆除了一部分城砖城墙,建成了虎皮墙。
三、《紫荆关工程设计》要求:“凡夹砌在条石和毛石墙中的砖墙,要如数保存好,因为它是更为早期的长城遗存和见证,能展示的可在局部设法展示。”施工者也将这些文物价值极高的墙体拆除了。
类似这样没有按照设计要求做的地方还有。
董耀会激愤地说:“有一段墙体被拆除,据说是因为要清除墙体上的树木。以清除树木为由拆除砖砌城墙的做法是不对的。你清除树木是为了保护城墙,就要在不破坏城墙的前提下进行。你将城墙拆了,还清除树木干什么?还保护什么?”
董耀会认为,出现上述问题,设计单位也不能说没有责任。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施工管理中有一项重要的程序就是施工交底,即由文物维修工程的管理单位、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进行技术交底,解答施工单位设计图纸及技术措施的疑问。
董耀会说,应该最大限度地保留紫荆关古城的历史信息。紫荆关古城作为文物,其价值就在于承载了历史的信息,这些信息通过古城的建筑传承给我们。我们有责任做到不使这些历史信息在我们手里中断,将其递传给子孙,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责任。
本报记者:胡印斌、王小波
返回首页